2025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北京大学法学院于2025年暑期组织8支思政实践课程团队、180余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思政实践基地开展实践课程教学。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党政班子成员全员带队前往一线,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选拔博士思政辅导员、高年级学生骨干作为助教,汇聚起思政实践育人的磅礴力量,引导青年法律人深入了解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自觉做法治建设的维护者与践行者,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壮丽篇章。同时,通过思政实践进一步推动北大法学教育与基层法治实践的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强化法学实践教学,深化协同育人,推动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在人才培养等环节深度衔接,法学院于6月25日至27日组织由32名本科生组成的“法治薪火传 实践育新人”思政实践团,赴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开展思政实践。实践团由法学院选留辅导员、团委副书记刘乙娴带队。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积极发挥审判职能,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强化审判监督管理,不断提升司法质效与公信力,在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中展现司法担当。实践团深入了解其司法运行实际,感受新时代法院工作的新理念、新机制、新成效。
走进司法实践 构筑法治梦想
6月25日,实践团成员怀着求知的热忱走进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开启为期三日的沉浸式法律实践之旅。
首日参访上午,三中院工作人员带领同学们系统了解该院在民商事审判领域的办案历史与创新机制。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展厅,线上庭审等科技应用令同学们惊叹司法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当走入庄严肃穆的大法庭、温馨明亮的少年法庭时,不同场景的设施细节折射出司法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家庭调解专区“家和驿站”的圆桌布置与心理咨询室,生动诠释了柔性司法的实践智慧。
当日下午,实践团在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观摩民事案件庭审。同学们对民事审判的流程和特点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体悟到了法官如何在民事审判中明确双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查明案件事实,依法做出判决,解决民事纠纷。庭审结束后,三中院市级审判业务专家与同学们就案情进行了深入交流,同学们不仅更清晰地理解了本案的争议焦点与法律适用问题,也对司法工作的严谨性和公正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观摩结束后,在三中院青年干警的指导和协助下,实践团对后续将要进行的模拟法庭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在准备过程中,同学们了解到检察官、辩护律师和法官等角色的真切差异,也认识到法律实践过程中每个角色的职责和挑战,对如何在法庭上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辩论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探讨职业规划 传承法治精神
6月26日上午,实践团集体旁听刑事庭审。在法院工作人员引导下,同学们严格遵守法庭纪律,凝神静听,认真观摩了从书记员宣布纪律、法官主持庭审、公诉人指控、辩护人质证辩护到被告人最后陈述的完整流程,亲身感受了法律的威严与司法程序的严谨。此次旁听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将抽象的法条转化为生动的现实场景。旁听结束,三中院市级审判业务专家与同学们相互交流提问,同学们更深刻体会到证据规则运用、控辩技巧展现以及法官审理思路的实践智慧。
6月26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和三中院工作的北大校友一同参加了职业对话交流座谈会。座谈会上,经验丰富的刑事法官、民事法官、法官助理及书记员等代表参与交流。诸位法官干警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详细介绍了各个岗位的职责要求、工作挑战与职业发展路径,并分享了宝贵的实务经验和办案心得,为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方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前辈们坦诚分享的职场感悟、应对挑战的策略以及对法治初心的坚守,为实践团成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照和思想启迪。
自由交流环节,同学们则围绕职业选择困惑、学业核心能力培养等热点话题踊跃提问,现场互动深入,气氛热烈融洽。通过这次座谈会,同学们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对法院系统内部各角色的工作实质、能力素养要求及职业发展前景有了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开始构建心中的职业理想图景。
体验司法实务 领略历史积淀
6月27日上午,实践团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同学们亲身参与到商事合同纠纷、公民健康权纠纷案件的模拟庭审中。在三中院市级审判业务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仔细研读案例、了解案情、查找资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并在活动正式进行时展现了良好的法律素养与冷静的心理素质,有条不紊地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环节。
在模拟庭审结束后,三中院市级审判业务专家们也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了专业的点评与指导,同学们受益匪浅。本次模拟法庭环节,同学们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真正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化学为用,调动课本中讲述的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激发了同学们进行法律实践的热情,同学们表达出对法院工作的浓厚兴趣,纷纷表示自己愿意为守护司法公正、维护法律尊严贡献力量。
6月27日下午,实践团赴中国法院博物馆进行参观。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法院的发展历史与法制的进步史,同学们以时间为轴,纵向体会到了我国法律事业的深厚底蕴,也看到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为期三日的思政实践之旅在每位同学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从智慧法院的科技赋能到少年法庭的温情关怀,从真实庭审的严谨程序到模拟法庭的沉浸体验,法学院赴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思政实践团的同学们深刻领略了司法的庄严与温度,体悟到法律人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北大法学学子将带着这份对司法实践的直观认识和对法治精神的深度思考,砥砺奋发,将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律实务能力。法学院将继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激发青年法律人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坚定投身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理想信念,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
【实践感悟】
2024级本科生 崔明芮:
职业发展交流会中,首位发言的师姐令我印象很深。她说当年在图书馆埋头阅读法学著作时,根本没想过这些理论日后会怎样塑造她的职业生涯。我认为这次实践,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不是了解了法院的运作流程,而是通过学长们真实的讲述,看到了法律条文背后那些活生生的人和复杂的现实世界。它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书本知识只是起点。未来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磨练专业能力,学会理解、沟通,更要有一副能担得起责任的肩膀。路还长,但学长们的分享,就像一盏盏灯,给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希望自己也能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将来像前辈一样,既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能够传递司法的温度。
2024级本科生 李馨玥:
参观中国法院博物馆的活动令我印象深刻。步入馆内,历史与法治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从刻有律文的古老青铜鼎,到象征公平的神兽獬豸,再到镇馆之宝大明会典,以及近代司法转型的艰辛探索、红色司法在革命烽火中的萌芽与发展,都生动展现了法治道路的曲折与必然。我们和中国法制史课堂中的礼器相遇,课堂上的知识点串联起鲜活历史的脉络,一件件珍贵文物无声诉说着中华司法文明的源远流长,我们也真正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今日我们享有的司法公正并非凭空而来,是无数先辈智慧与努力的结晶。作为新时代最年轻的法律人,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法学知识,提升法学素养,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微光。
2024级本科生 魏然:
在商事模拟法庭活动中,法官的点评令我尤为印象深刻。法官对于审判程序细节的注重不但体现出法律活动应当具有的严谨性,更体现出这一严谨性背后暗含的对当事人负责的态度。或许正当的法律程序不仅仅止于严格按规定开展诉讼流程,而更有着在每一个环节中反复问询、确认等行为中蕴含的对双方当事人的人道关怀。如此,程序中自然包含着实质正义,法律也就有了温度。法学作为一门实践学科,其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正如法官在点评中所说,法律规范是开放的,概念的界定是开放的。这次模拟法庭活动给了我从真实案例中了解审判流程、理解法律概念、学习应用法律规范的机会,也启发我在未来的法律学习中不应止于学习课堂上的理论定义,而更要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实质性理解其背后的价值意义,脚踏实地走稳每一步,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法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