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北京大学法学院于2025年暑期组织8支思政实践课程团队、180余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思政实践基地开展实践课程教学。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党政班子成员全员带队前往一线,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选拔博士思政辅导员、高年级学生骨干作为助教,汇聚起思政实践育人的磅礴力量,引导青年法律人深入了解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自觉做法治建设的维护者与践行者,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壮丽篇章。同时,通过思政实践进一步推动北大法学教育与基层法治实践的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西藏工作把舵定向、谋篇布局,两次出席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多次对西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了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亲临西藏看望各族干部群众,推动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全面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7月21-26日,北京大学法学院师生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开展“法润高原弘正道,情融雪域固金瓯”主题思政实践课程。实践团由法学院院长郭雳带队,党委副书记路姜男,院长助理、长聘副教授俞祺,院长助理、团委书记史诗担任授课教师,团委副书记、选留辅导员邢维挺担任助教,4名本科生共同参与组成。
聚焦人才对接:共绘法治兴藏新图景
2025年7月22日下午,实践团师生与拉萨市委组织部开展座谈交流,拉萨市委组织部有关领导出席座谈。会议伊始,拉萨市委组织部介绍了拉萨市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拉萨市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实践团介绍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表示希望进一步了解拉萨的特色人才政策,加强交流学习,巩固深化合作。双方围绕“走出去”与“请进来”双向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讨交流,针对实习岗位设置、实训内容安排等具体事项交换了意见。
最后,郭雳在总结讲话中阐述了此次实践学习的目标:见国情、见发展、见榜样、见精神。他表示,北大法学院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到西部来、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希望加强北大法学院与拉萨市委组织部的全面联系合作,鼓励引导更多有志青年关注拉萨、投身西藏、扎根边疆。
调研数字检察:智护边疆公平新实践
2025年7月23日上午,实践团走进拉萨市人民检察院,在工作人员的热情引导下,成员们实地参观了拉萨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环境、办案流程以及工作机制,详细了解当地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的创新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服务地方发展中取得的显著工作成效。其中,“智能引擎”数字大模型在打破数据壁垒、提高检察实务效能方面的作用令实践团师生赞叹不已,也使得同学们真正理解了数字赋能法律的意义。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与拉萨市人民检察院展开座谈会进行深入交流。拉萨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金美详细介绍了拉萨市人民检察院的成就和基本情况,郭雳向拉萨市人民检察院介绍了本次实践研学的目标和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发展情况,表达了对拉萨市人民检察院工作的高度评价。随后,实践团就新时代检察工作面临的数字化转型、新型犯罪的应对策略与拉萨市人民检察院干警进行了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对新时代检察工作职能和使命的了解,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思维碰撞,迸发出诸多建设性思路。
筑牢法治根基:深植治藏方略新境界
2025年7月23日下午,实践团师生一行怀着饱满的学习热情走进中共拉萨市委党校,参加“拉萨讲坛”系列讲座。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长聘副教授俞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为题主讲专题讲座,拉萨市部分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出席。
俞祺系统阐述了我国法治政府区别于西方模式的鲜明特色,重点探讨了新时代“发展导向”的法治特色,系统阐释了法治如何服务于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他强调,法治政府建设不仅要规范权力运作、保障权利实现,更要通过制度设计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践中,尤其应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保障各族人民合法权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保西藏社会长期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此次讲座理论与实践交融贯通,既丰富了同学们的法学理论知识,也为团队深入体察边疆法治实践、感悟地方治理智慧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视野。
体悟司法为民:雪域法庭的温度与力度
7月24日上午,实践团一行前往拉萨市中级人民法院旁听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二审庭审,同学们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庭审现场,审判长有序主持法庭调查、举证质证等环节。上诉人与被上诉人围绕合同履行瑕疵、诉讼时效期限等争议焦点展开辩论,重点对微信聊天记录等电子证据的证明力进行质证。庭审持续近一小时,严格遵守民事诉讼程序规定,充分展现司法程序的规范性。
庭审过程中,同学们严格遵守法庭纪律,凝神静听,认真学习思考庭审过程中涉及的法律知识,并仔细关注其如何具体适用于法庭审判。通过亲身观摩庭审的完整流程,同学们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与司法程序的严谨,加深了法学实践性导向的认识。
当天下午,实践团师生参访拉萨市中级人民法院并共同举行“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基地”签约授牌仪式暨座谈交流会。
在法院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师生们参观了诉讼服务中心、家事法庭、少年法庭等特色区域。家事法庭温馨柔和的布置细节,少年法庭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所采用的圆桌审判模式,处处体现着司法的“温度”。诉讼服务中心“智慧法院”的高效运转,让师生们亲身感受到雪域高原司法为民的创新实践。此次参访不仅是一次教学实践,更是一堂直观深刻的法治国情课。
参访结束后进入“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基地”签约授牌仪式暨座谈交流会环节。仪式由拉萨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北大法学院2000级本科校友次仁平措同志主持,拉萨市委组织部代表、拉萨市中级人民法院干警代表和全体实践团师生共同参会。仪式上,拉萨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旦巴同志介绍了拉萨法院基本情况和近年来司法实践、院校合作等方面的成果,表达了与高校深化合作、共促法治人才培养的期望。双方就校院合作、学术研究、实务应用等方面进了深入探讨交流。
郭雳在致辞中强调,思政实践教育是青年成长的必修课,期待通过与政法实务部门深化合作,让学生走出校园,在了解国情民情、感受地方法治实践的过程中汲取智慧力量。他同时向拉萨中院干警发出诚挚邀请,期待未来双向交流,共促提升。次仁平措在讲话中回忆了在北大法学院的求学时光,高度评价实践团践行“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他指出,此次共建为深化法学理论与司法实务融合提供了宝贵平台,是共育新时代法治人才的重要契机。拉萨中院将以共建思政实践基地为新起点,在人才共育、学术转化、交流互鉴等方面与北大法学院深化合作,携手书写法治中国建设的拉萨篇章。在双方与会人员的共同见证下,郭雳与次仁平措郑重签署共建协议,并为基地揭牌,标志着校院合作开启崭新篇章。
融通文脉底蕴:在历史纵深中锚定初心
7月25日上午,实践团师生走进西藏博物馆,开启了一场追寻高原文明足迹的探索之旅。师生们系统参观了“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等主题展厅。成员们驻足于一件件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物前,仔细聆听讲解,从远古先民的生存印记到吐蕃王朝的辉煌法典,从元朝中央册封帝师的金印到明清时期治理西藏的文书,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详实图景,生动诉说着西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壮丽篇章。
7月25日下午,实践团一行走进西藏唐卡画院,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走进宽敞明亮的画室,画师们凝神运笔的场景、矿物颜料特有的天然色泽、金粉在画布上闪烁的温润光泽即刻吸引了成员们的目光。成员们驻足于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唐卡作品和一个个绘制环节的工作台前,仔细聆听讲解,从珍稀矿石颜料的精细研磨、植物色素的萃取提纯,到金箔的巧妙运用与画笔的严格选材,深刻感受到这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严谨繁复的工艺流程与画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匠心坚守。新时代,国家对唐卡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与活态传承,展现了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
本次思政实践让师生们体察了检察院的科技赋能、感受了法院的温情关怀、领略到雪域高原的独特魅力。实践团在深刻体悟到法律人的责任与担当的同时,也为西藏这片雪域高原的独特魅力而深深着迷,为在这里工作的人们的坚韧不拔而震撼。未来,北大法学学子将带着这份对法治精神的深度思考和到祖国边疆去的激情,砥砺奋发,将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律实务能力。法学院将继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激发青年法学人才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担当,坚定投身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理想信念,引导青年法律学子肩负起新时代法律人的使命,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
【实践感悟】
2024级本科生 秦海茹
这次实践让我在重回家乡的同时,也给了我以一种法律人的眼光看待西藏的机会。我全方面了解了拉萨法治建设的突出成就,感受到法律的程序严谨与脉脉温情。拉萨前辈们的经验分享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代代青年建设祖国边疆的远大理想和昂扬热情,理解了一代代法律人的严谨态度与敬业精神。
党的二十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发展,他曾明确指出,“稳定、发展、生态、强边”是西藏的四件大事,这四件大事都离不开制度建设,离不开法治保障,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每一个环节都是关键。正值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作为一名来自西藏的法律人,我更感身上责任之重,我要积极践行总书记的嘱托,做良法善治的实践者和推动者,用专业守护这片雪域高原,为建设西藏贡献一份力量!
2024级本科生 何瀚宁
踏上世界屋脊,方知法治之重。在拉萨市检察院,“智能引擎”系统让我看到科技如何提升司法精准度;市委党校的讲座则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基——法治必须服务于发展、造福于人民。当走进拉萨中院少年法庭,圆桌审判的设计让我体会到司法对特殊群体的关怀;西藏博物馆的《十善法》和唐卡画院的非遗保护,更印证了法治对文化传承的守护。
作为法律学子,此行最深的触动是认识到边疆法治的特殊价值。在高原,每项制度创新都关联着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我将牢记“依法治藏”的嘱托,扎实学好专业,未来用法律知识和务实行动服务边疆建设。
2024级本科生 李家宝
拉萨之行,我们不仅用脚步丈量着雪域高原,更用心触摸着法治中国的脉搏。法润高原, 其道大光;情融雪域,金瓯永固。法庭之上严谨缜密的程序规则与司法温度、博物馆的珍贵馆藏与画院的文化坚守,总书记擘画的“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法治建设中不断发展与融合。未来,我将尽己所能,将个人的法治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伟大实践之中,深深扎根于中华法治文明沃土,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青春与法治理念一同绽放出最绚丽、最坚实的花朵,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贡献北大青年法律人的智慧与力量!
2024级本科生 张凯
拉萨之行,是法治信仰的淬炼之旅。市委组织部的座谈,让我看到制度支撑下“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的现实路径;检察院的“智能引擎”大模型,震撼呈现科技赋能正义的边疆实践;中院少年法庭的圆桌设计、家事法庭的温馨细节,传递着司法的温度;校友旦增央金扎根高原的身影,为“奉献”写下生动注脚。
这次实践,超越了书本的边界。在雪域高原,我们亲身体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生动实践,感受到边疆法治建设的特殊脉动。这趟旅程,是身体力行地丈量祖国法治版图,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让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沉的情怀,锚定未来服务国家法治建设的方向。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让法治信仰在心中扎根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