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非常荣幸能在自己学生时代的最后阶段,在这个庄严而温暖的时刻,与大家分享我的感受。站在未名湖畔,回望在燕园、在法学院度过的求索时光,令人思绪万千。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自己在研究生期间的两个经历,它们照亮了我对未来的思考:关于我们如何成为一棵既能深深扎根、又能自由舒展的生命之树。
第一个故事关于“根”——抱定宗旨,向下扎根的力量。
在去年120周年院庆采访活动中,我有幸近距离接触了刑法学界的宗师泰斗,敬爱的储槐植教授。那是一次令我终生难忘的经历。储老师年逾九旬,记忆已然被时间模糊掉许多具体的细节,比如,在陪伴他候场的短短十分钟里,他慈祥地问了我三次:“同学,你上几年级了?”然而,在随后的采访中,无论我们提出怎样的问题,储老师总能清晰、坚定地反复强调:“人们常把刑法视为惩治犯罪、维护治安的利器,这固然不错。但在我看来,刑法更肩负着维护权利、耕耘文明的崇高使命!”
“维护权利,耕耘文明”——这八个字,如同洪钟大吕,在我心中久久回荡,也让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抱定宗旨”。储老师或许忘记了很多事,但他毕生为之奋斗、为之求索、为之坚守的学术信仰与价值追求,早已融入血脉,成为足以穿透时间迷雾的,生命中最深的“根”。这段经历启示着我:在即将奔赴的广阔天地里,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我们都需要找到并抱定自己的人生宗旨。它是对法治精神的信仰,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对权利尊严的守护,是我们作为法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唯有向下深深扎根,锤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涵养深厚的人文情怀,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站稳脚跟,拥有不可撼动的思想深度与精神定力,成为像储老师那样,有“根”的法律人。
第二个故事关于“枝”——拥抱未知,向上生长的自由。
研一深秋,班级组织去风景如画的“北京后花园”白虎涧徒步。彼时的我们,大多是徒步“小白”,于是精心选择了一条标注为“休闲级”的路线,期待一场轻松的秋游。然而,天公不作美,一场夜雨让山路湿滑,领队出于安全考虑,临时更改了路线。阴差阳错,我们竟踏上了一条远比预期艰难崎岖的小径:怪石突兀,荆棘丛生,每一步都需格外小心。
计划被打乱,大家起初有些慌乱和尴尬,但很快,一种奇妙的凝聚力产生了。我们不再仅仅是认识不久的同学,更是并肩作战的伙伴,互相帮忙,互相扶持,提醒着脚下的坎坷,分享着发现新奇植物的惊喜。当我们最终抵达终点,举目远眺,眼前豁然开朗的壮丽景色,是那条平坦“休闲路”绝无法给予的震撼。这次“意外”的旅程,让原本可能还需要“慢热”的我们,在短时间内迅速熟络、建立起深厚的信任,也邂逅了计划之外的绝美风景。
坦白说,我是一个典型的“顶级J人”,凡事追求计划、秩序和有把握。然而,就在这看似按计划行进的两年里,恰恰是那些“不期而遇”的瞬间,带来了最深刻的触动与转折:或许是在某堂专业课上,被老师的一句话点燃了对某个学术问题的热情;或许是在准备Pre的过程中,在一篇论文的“催化”之下get了意想不到的灵感火花;又或许是在求职的过程中,被某场考试、某个契机、某个想法推到了一条未曾设想但充满惊喜的道路……这些计划之外的“变量”,并没有打乱我的步伐,反而为我的人生地图增添了难以预料的精彩坐标。
白虎涧的“意外之路”和我硕士生活的“计划外惊喜”,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人生如树,向上生长的姿态,应当充满自由与可能性。我们精心规划的主干很重要,但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桠,同样承载着生命的活力与独特的美。未来的道路不会总是一马平川,职业的选择、生活的际遇,都可能充满变数。我们不必害怕偏离预设的轨道,不必执着于成为他人眼中“标准”的模样。只要我们的“根”扎得足够深——那是我们的专业素养、价值坚守和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就拥有了拥抱未知、尝试多元、探索边界的底气。我们可以是挺拔的白杨、摇曳的柳枝,也可以像春天里毛茸茸的小刷子,或者慵懒的小猫咪——只要根深蒂固,我们就能以独一无二的姿态,自由地、蓬勃地、不被定义地向上生长!
亲爱的同学们,毕业,是我们带着“北大法律人”烙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新起点。祝愿我们都能在根植法治沃土的同时,张开双臂,热情拥抱生命中的每一场不期而遇,在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里,勇敢地、自由地伸展枝桠,去触碰更辽阔的天空!
最后,请允许我向北京大学法学院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感谢学院为我们提供的卓越平台和深厚滋养!感谢敬爱的老师们!是您们传道授业解惑,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人格魅力,给予我们知识的点拨与心灵的震撼。感谢亲爱的同学们!一路相伴,同窗情谊是燕园赠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送给2025届所有兄弟姐妹——无论未来身处何方,无论人生如何际遇,我们都永远拥有着共同的精神家园!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