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北京大学法学院于2025年暑期组织8支思政实践课程团队、180余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思政实践基地开展实践课程教学。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党政班子成员全员带队前往一线,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选拔博士思政辅导员、高年级学生骨干作为助教,汇聚起思政实践育人的磅礴力量,引导青年法律人深入了解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自觉做法治建设的维护者与践行者,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壮丽篇章。同时,通过思政实践进一步推动北大法学教育与基层法治实践的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见证国家战略新实践,厚植法治前沿新根基,7月7日至11日,北京大学法学院师生赴河北雄安新区开展“同气聚力耕新区热土,凝心铸魂感法治担当”主题思政实践课程。实践团由法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带队,院长助理、团委书记史诗,就业指导办公室主任李婉玉担任授课教师,2022级博士研究生麻晋源、2023级硕士研究生高泓俐担任助教,13名选课本科生共同参与。
深扎城市建设,擘画未来蓝图
7月8日上午,实践团赴河北省人民检察院雄安新区分院参观学习。该院积极落实数字检察战略,其自主研发的多项平台获国家级荣誉及五项软件著作权,在生态环境保护等核心业务领域成效显著。该院还运用区块链技术提升检察工作质效,成功实现数字赋能高效高质检查。实践团在分院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了相关实验室,随后召开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暨司法实务座谈会。座谈会上,分院纪志明检察长介绍了雄安新区和雄安检察机关的基本情况,对北京大学法学院一行来雄安新区开展主题思想政治实践课表示热烈欢迎。唐金楠介绍了北京大学百余年校史、思政实践课程、法学学科特色及法学院发展建设情况,对雄安检察分院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全省十佳公诉人、分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任美宁,分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北大法学院2019级硕士校友金妍君,分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助理、北大法学院2019级硕士校友王琲,雄县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最高人民检察院选调生、北大法学院2018级博士校友周雷分别与同学们分享了基层法治实践的宝贵经验和专业学习的心得体会,尤其叮嘱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实践的价值,注重培养处理法律实务必备的素质。双方领导签订共建协议并为思政实践基地揭牌,进一步深化检校协同育人机制。
下午,实践团抵达雄安城市设计展示馆,通过大型立体沙盘等模型了解新区“地上、地下、云上”三城协同的规划框架,以及统筹物理与数字空间、兼顾科技与历史的规划思路。随后,实践团前往城市计算中心参观。城市计算中心是支撑新区运行的关键设施,通过处理海量数据、实时监测城市动态,以科技赋能城市治理,提升居民生活便捷度,保障居民生活安全度。
实践团参观了新区启动区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工作站负责4000余件新区境内出土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新区开发范围内探明的众多文物点和古城遗址,印证了雄安作为燕文化走廊的历史。通过参观文物,实践团成员深入领会了雄安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考古工作的艰苦卓绝。工作站“先考古、后建设”的做法,为文化保护提供了可推广的“雄安典范”。
创新赋能传统,教育启智未来
7月9日上午,实践团一行首先参访高阳县河北宏润新型面料有限公司。实践团依次参访了水刺无纺布生产车间、印染厂、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品生产线,了解了该公司的产业布局和棉纺织产业链的基本知识,实地感受了生产线的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实践团成员认识到宏润新型面料有限公司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白洋淀周边生态环境,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宏润公司所探索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生动注脚。
之后,实践团一行参访了齐氏故居。同学们了解了关于高阳纺织的基本知识,高阳纺织是中国北方具有四百年历史的传统手工业体系,其传统技艺涵盖“纺、染、织、整”四大类工序。抗战期间,高阳县人民充分发挥纺织方面优势,有力支持了冀中地区敌后抗战活动。
实践团随后来到高阳县棉花图纺织博物馆参观学习。围绕乾隆御题棉花图,实践团成员了解了古代棉纺织品织布染色的过程。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一行认识了草木染技艺,观赏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产品,动手体验了草木扎染传统手艺,亲身感受高阳纺织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认识到高阳纺织对推动我国纺织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积极作用。
下午,实践团一行前往宏利佳高级中学参访,与在校中学生开展朋辈交流会。交流会上,实践团同学以学长学姐的身份,将自己对各科目学习经验、方法、技巧的理解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学弟学妹们。会后,实践团与参会同学进行了更深入的答疑交流。参会同学针对实践团分享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其中既涉及具体学习方法,也包含人生长远规划的思考。这些问题也使实践团成员对自己的学业、未来的职业选择与发展产生深入的思考,同样认识到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价值。
随后,实践团一行参访了高阳县尚润热能科技有限公司。地热能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地热能已逐渐发展成为高阳县的特色产业。在高阳县尚润热能科技有限公司,实践团成员学习了高阳地热供暖分布演示沙盘和三代地热能转换装置模型,以及其三代装置的工作原理。实践团一行进入智慧供暖云控中心,学习了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化的管理系统。通过参观学习,实践团师生深切感受到高科技赋能下地热产业的蓬勃发展,既为群众提供个性化、更便利的供暖服务,又作为特色新能源产业助力国家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历史并重,法理人情兼顾
7月10日上午,实践团赴雄安新区白洋淀文化苑开展实践学习。在雁翎队纪念馆,师生们通过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展陈,深入了解了白洋淀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从“端庄惨案”的悲壮历史到“地道战”的智慧创举,从《荷花淀》的文艺战线到“小兵张嘎”原型赵波的故事,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深切感悟到党领导下白洋淀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执笔”的斗争精神。
下午,实践团参访宋辽边关古地道遗址,探索这一北宋时期的地下军事防御工程。纵横交错的地道结构、出土兵器文物及杨延昭的戍边故事,展现了古代军事智慧,为师生们提供了研究历史地理与军事战略的鲜活教材。
之后,实践团赴雄县人民检察院参观交流。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基层检察工作的便民设计与司法温度。座谈会上,雄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北大物理系1988级校友王旭辉向实践团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雄安新区建设与检察职能融合的基层实践成果,强调检察机关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使命担当。李婉玉对雄县检察院的热情接待致以诚挚感谢,并向最高人民检察院选调生、雄县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周雷校友颁发“学生生涯发展校友导师”聘书,表达了进一步强化检校人才共育机制的期待。
参会的青年检察官代表结合刑事、民事、行政检察及公益诉讼案例,生动诠释了“四大检察”职能的实践应用,并与学生围绕基层普法、跨学科司法实践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活动深化了学生对“三个效果”统一、司法为民等理念的理解,为法学教育注入鲜活实务见解。实践团成员不仅直观了解了基层检察工作的运作机制与最新发展,深刻感受到检察干警的使命担当,更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深化了对法治精神的理解。同学们纷纷表示座谈交流对未来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效搭建了检校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的深度融合。
法学院赴雄安新区思政实践团于基层法治实践中感知国家战略导向,将宏观与微观视角有机结合。法学院师生深刻感受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体会到雄安新区“千年大计、未来之城”的战略地位。从数字检察的前沿探索到白洋淀的红色记忆,从千年古道的军事智慧到本土产业的创新实践,实践团见证了历史文脉与未来科技的有机融合,体悟了法治建设与服务民生的深层互动。北大法律人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将雄安创新的“法治基因”转化为治学报国的行动自觉,在响应国家召唤中打磨本领,在躬身法治建设中砥砺前行,共同书写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华章。
【部分实践感悟】
2024级本科生 高腾力:
此次雄安思政实践,我领略到了这座 “未来之城” 的蓬勃生机。无论是大数据技术融入司法实务,还是地热能高效开发践行绿色发展,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城市血脉中流动的创新基因。不仅如此,在与基层法律人交流的过程中,我切实体会到一切理论都应服务于实践,方具有其意义。作为一名法学院学生,我更觉应当扎实学习法律知识,积极投身法律实践,将此次思政实践的所得化为更坚定的步伐。
2024级本科生 马小龙:
此次思政实践课让我对新时代法律人的责任与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当同学们围绕“法理情平衡”激烈讨论时,我忽然意识到,法律人的成长不仅需要课堂上的思辨,更需要像雄安这样的“大思政课”现场——在宋辽古地道体会古人军事智慧,在基层检察院聆听“宽严之辨”的执法哲学,这些经历让我跳出个人得失,开始思考如何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国之大者”的担当。正如唐金楠书记在教育基地揭牌仪式上所期许的,新时代法律人应当“既怀揣数字时代的创新视野,也永葆扎根大地的赤子之心”。这次实践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愿以此次见闻为镜,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将个人理想融入法治中国建设的澎湃浪潮,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华。
2024级本科生 白桐宁:
此次雄安之行,让我深刻领悟到基层发展与民族振兴的紧密联结。高阳县将传统纺织与现代科技融合,用循环经济守护绿水青山,展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智慧;齐氏故居与棉花图博物馆中,四百年纺织技艺薪火相传,草木染的蓝靛之美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自信的根基。朋辈交流会上,教育的启智力量令人动容,知识的传递为县域学子点亮未来,也为国家发展积蓄人才。这次探索让我明白:县城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繁荣,而是民族振兴的微观写照。青年一代当以创新激活传统,以教育滋养乡土,让每个县城的蓬勃生长,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我们既是见证者,更应是践行者,承担起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