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法学院2025届的本科生耿祯芷,非常荣幸能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与大家分享我的感受。
四年前那个蝉鸣喧嚣的夏天,我们怀揣着对法学的憧憬踏入燕园;如今,在栀子花开的六月,我们的本科时光即将画上句点。回顾过往,在这里度过的日日夜夜,像过电影般在脑海中一帧帧浮现,我的心中充满不舍与感慨。
初入校园时,我们捧着厚重的《合同法总论》,在许德峰老师的课堂上感受“请求权基础”的精妙;在张翔老师的宪法课上,领悟“权利与权力”的平衡之道;在车浩老师讲述的张三与李四的爱恨情仇中体会“法理与情理”的交织;在何其生老师的国际私法的讲解中理解“冲突与协调”的跨国智慧。短短四年,20门、61学分的专业必修课,共同为我们搭建了基础而又坚实的知识框架,也让我们领略到不同部门法领域的独特魅力。
求学之路并非坦途。图书馆闭馆的铃声,见证过我们挑灯夜战的身影;课间的激烈争论,回荡着对“三阶层”与“四要件”的思辨;期末周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记录着从日暮到黎明的坚持。疫情突袭的日子里,我们纠结于是否回家、恐慌于生病而无法复习、无措于AB卷的安排、忧心于三个摄像头中随便哪个掉线会给自己带来笔试变面试的惊恐体验……我无法一一列举那些艰难的、充满挑战性的时刻,但关关难过关关过,我们最终都咬牙挺了过来,而那些困难的时刻也都成为我们成长的印记和作为法律人的底气。
学习之外,燕园的每个角落也都镌刻着我们的青春印记。我们见证了燕南食堂的翻新、迎来了新的菜肴也告别了留恋的铁板豆腐;我们在静园草坪的落叶里围着音响哼歌、分享着彼此的迷茫与梦想,大概也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满腿蚊子包;我们曾在未名湖冰场的摔跤中笑出眼泪,曾在五四操场的夜奔里呐喊青春;也曾在百讲的帐篷下排队做核酸领猫猫贴纸,这些都是属于我们的独特记忆。
于我而言,最最难忘的是那些和伙伴们并肩前行的日子,与法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大家共同筹划实践团、高校论坛、香山行;与队友们为了理律杯、挑战杯等各类赛事熬夜讨论、接力赶工;在法律援助协会的咨询室与同伴们共同检索、研讨案情,一遍遍修改回复文档。—— 这些实践也让我更进一步地懂得,法律人不仅要精通条文,更要心怀热土、践之于行。
再回看这四年,群像中除了正青春的我们,还有太多太多为我们保驾护航的人,在这里,我想代表大家道一声谢谢。感谢老师们精彩的课程、耐心的指导;感谢家人时时的牵挂、坚定的支持;感谢门卫大叔、食堂师傅、保洁阿姨的默默付出与坚守。感谢你们,让燕园成为温暖的家。
如今,我们即将告别象牙塔,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未来的生活不再是定式,不会单单围绕着上课、作业、考试,年复一年,级级攀升,我们要自己做出选择、承担每一次的后果,大概会有诸多的迷茫、焦虑和纠结。但正如傅郁林老师在新年明信片上写给我们的那句话“量力而行,莫疑天道无公理;随遇而安,勿失信念待日晞”,我们是北大法律人,在燕园切切实实度过的四年、习得的法律思维、收获的成长历练,都将成为披荆斩棘的铠甲;同时,无论我们未来成为法官、律师、学者,耕耘在哪个领域、身处何方,都应当牢记我们在燕园学到的 “正义”“良知”与“担当”,永持内心的温度与善良,以法律人的专业素养捍卫公平正义。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带着燕园的烙印奔赴山海,我真诚地祝愿所有的毕业生一路顺利、前程似锦;祝愿北大法学院薪火相传,始终以思想的锋芒照亮法学前路;祝愿祖国的法治建设日新月异、行稳致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