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北京大学法学院于2025年暑期组织8支思政实践课程团队、180余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思政实践基地开展实践课程教学。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党政班子成员全员带队前往一线,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选拔博士思政辅导员、高年级学生骨干作为助教,汇聚起思政实践育人的磅礴力量,引导青年法律人深入了解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自觉做法治建设的维护者与践行者,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壮丽篇章。同时,通过思政实践进一步推动北大法学教育与基层法治实践的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为全面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身体力行感悟多民族聚居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法学院于7月9日至12日赴云南省弥渡县开展“小河淌水振兴路,幸福弥渡法治行”主题思政实践课程。实践团由法学院党委副书记路姜男带队,法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选留辅导员张一任授课老师,2023级法学博士宋泽毅、2024级法律硕士(非法学)徐冉、2024级法律硕士(非法学) 顾冉担任课程助教,15名选课本科生共同参与。
弥渡县隶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高原西部,是红河发源地之一,古称“六诏咽喉”。法学院作为北京大学首批参与对口帮扶的院系之一,持续参与帮扶弥渡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已历十年。一批批北大法律人多次踏上这片热土,发挥专业优势,统筹争取资源,克服种种困难,拿出切实举措,用十年初心使命、十年坚守担当、十年真挚情怀,诠释了北大法律人对弥渡人民的深情厚谊。
访文观农研旅,共建幸福弥渡
9日上午,实践团师生来到白子国故都白崖城遗址,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与自然风貌,感受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气象。同学们了解到白崖城的历史沿革和保护现状,持续深化对乡村振兴中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思考。
随后,实践团一行实地调研弥渡县百利春晓种苗公司与大理耘飞农业有限公司,深入了解现代农业育苗技术及特色果蔬产业发展情况,并进一步观摩乡村振兴的“弥渡方案”——“双绑”产业联结机制。通过这一组织形式创新,公司与农户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亦激发了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实现了协同效应最大化。通过调研,同学们深刻感受到科技赋能农业的广阔前景,学习了促进农户与企业合作共赢的乡村振兴可行路径。
当日下午,实践团来到弥渡城市会客厅,在引导员的细致介绍下深入了解弥渡县的历史建制沿革以及自然资源状况。作为南诏故都、“小河淌水”之乡,弥渡县积极发掘自身自然资源及文化底蕴优势,坚持生态立县、文化兴县、产业强县,建设名副其实的“小河淌水、幸福弥渡”。
随后,实践团来到弥渡县天生桥调研文旅发展情况。天生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来访。天生桥文旅融合的成功经验,实现了生态、文化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兼具示范性与可复制性的成功经验。
探村察产兴业,访校感教帮扶
7月10日上午,实践团一行前往弥渡镇张迁社区开展主题调研。实践团在张迁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素娟的带领下实地走访了整个社区,深刻了解当地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张迁村“党支部推动+企业带动+农户行动”特色模式。当地引入的“大理臻禾农业有限公司”依托专业团队和冷链设施,助力当地蔬菜远销海外,为产业振兴注入动力;村内“张学军法律明白人工作室”作为基层法治重要阵地,通过专业调解有效提升了治理法治化水平,令师生印象深刻。在座谈中,李素娟详细介绍了张迁村基层治理情况,路姜男高度肯定当地工作,并鼓励师生向实践学习,于实践中求知。双方就纠纷调解、产业发展、教育普及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调研尾声,实践团参观了历史悠久的慈光阁古迹,感受其历史底蕴与乡村活力,并远眺沃柑基地,对村庄的绿色发展之路充满期待。
下午,实践团前往长坡岭产业园区,探寻弥渡从“大荒山”到“大工厂”的蜕变。该园区作为省级云南弥渡产业园区的一部分,以建设绿色低碳特色产业园、沪滇合作示范园等为目标,依托优越区位、完善设施及强力政策,吸引大批企业入驻。园区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提升技术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在东西部协作与高校赋能下,正崛起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医疗健康产业高地。
随后,实践团前往铁柱庙参访学习,参观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并深入了解了古南诏国历史、弥渡当地非遗民俗花灯戏,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文旅开发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有了更深体悟。其后,实践团走访了弥渡县第一完全中学。自2014年起,每年均有北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派驻该校开展支教志愿服务。北大法律援助协会与研支团保持密切合作,多次为弥渡一中的同学们开展普法主题宣讲。研支团志愿者不仅专注于教学,更将北大的思维与视野带给学生,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弥渡一中是北大教育帮扶的缩影。北大人正以青春实践,持续为弥渡教育及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法护弥渡祥瑞,智兴乡村富康
7月11日上午,实践团前往参访弥渡县人民法院,深入了解当地法院巧妙融合传统文化进行纠纷调解的创新做法。该院“五个一”工作机制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创新实践成效显著,为青少年司法工作提供了新思路。随后,实践团前往弥渡县人民检察院,体验了检察院线上线下结合的智能化服务平台,切实感受到检察服务的便捷与高效。最后,实践团来到弥渡县司法局开展座谈交流,了解当地法治政府建设成果,认识到当地政府各项优化营商环境的特色举措,直观体会到弥渡建设法治政府的决心与行动力。
午后,实践团继续实地学习对口帮扶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在大理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践团参观了智能化种植大棚,了解了先进的智能化种植与冷链物流技术,感受到现代农业的科技魅力。随后,实践团前往寅街镇勤劳村,在北京大学挂职干部、中共弥渡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寅街镇勤劳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俊人的引导与介绍之下,同学们感受到北大对口帮扶下村庄的巨大变化。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教育条件的提升,弥渡的乡村振兴呈现出新活力。
在实践教学任务的尾声,实践团在弥渡“快乐小陶子”公益图书馆举行总结评议会。实践团成员依次发言,交流此行的收获感想。在弥渡一中支教的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邹润晨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支教经历和感受。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实践以脚步丈量法治为民的坚实根基,用专业视角解码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此行深刻启示实践团师生,法治是基层治理的护航者,通过如法院的“五个一”家庭教育这般的多元解纷和创新机制,公平正义的防线得以筑牢;产业是富民增收的驱动器,农业企业的智能化种植和公益帮扶项目能够拓宽农民致富的渠道;教育是点亮未来的薪火,支教行动和公益服务彰显了人才培养的育人价值。当法学院学子亲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政策在弥渡落地生根——从严守耕地红线到法治政府创建,从产业延伸至教育帮扶——我们才真正领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意。大家一致认为,弥渡实践不仅是一次国情认知的淬炼,更是一场法治信仰的升华。将专业智慧融入基层变革,能照亮乡村的振兴之路。大家共同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序章,用专业力量浇灌基层沃土,让法治星火点燃乡村振兴征程。
法学院赴云南省弥渡县思政实践团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引导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体察社情民意,感悟基层治理现代化脉搏。本次课程注重实现法治理论与乡村振兴实践的深度融合,加强同学们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法治保障和农业基础地位的深刻领悟。实践团实地考察了高标准农业建设、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链、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成果,深刻体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法治对“三农”工作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进一步激发同学们以专业所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青春担当,引导同学们立志成长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新时代法治人才。实践团师生深感此次思政课程加深了自身对于国情、社情、民情的认知,更让法治信仰在心中生根发芽。法学院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任务,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将校园专业所学融入基层治理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北大法律人的青春与智慧。
【部分实践感悟】
2024级本科生 张昕桐:
三天实践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扎根弥渡热土的北大力量。初来弥渡,一事不解:为何提起“北大”二字,弥渡的父老乡亲就会扬起如此热情的笑容?答案令人如此动容。在群山深处,北大人打开一扇扇教育的天窗。勤劳村的小小图书馆里,既有校友马岳、邱璐伉俪亲手筛选出的数百册儿童读物,也有体育、音乐乃至科学实验供孩子们放飞好奇心。叩开弥渡一中的校门,来自北大附中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深入课堂,助力同学们圆梦人生大考。北大法学赋能基层治理,北大医院专家进弥渡,北大校友引资推动水库建设……一代代北大人传棒接力,在这座小城留下来自未名湖畔的温度。此次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于“北大青年”身份的认识。走出燕园的我们,有能力更有决心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将提升自我、锤炼本领,争取在祖国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2024级本科生 蒋舒颖:
这次前往弥渡的社会实践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深刻体悟到了乡村振兴的鲜活生命力与基层治理的扎实力量。在张迁村与勤劳村的见闻使我们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稳扎稳打,产业园区从荒山到现代化集群的蜕变令人振奋。最触动我的是北大与弥渡之间那份深厚的联结,尤其是教育帮扶的持续接力。支教老师们年复一年的付出,不仅传授知识,更播种希望,这份坚持意义深远。作为青年,此行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振兴是需要无数人脚踏实地干出来——基层干部、企业家、支教老师,都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这也让我更加清楚了自己的责任:我们青年人不能只做旁观者,要学习这种实干精神,无论未来在什么领域,都要心系乡土,用所学所能,为乡村发展、为国家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需要我们的地方,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2024级本科生 党博怀:
弥渡实践之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法治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司法机关的创新机制与人性化服务,让我对法律职业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现代农业的科技引领与产业升级,则让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同时,我认为在弥渡实践的一个重要感受就是“真实”,这里的每一项政策都得到了充分的实施,农民也都可以获得实实在在的客观的收入,同时孩子们也能通过乡村童书馆的建设获得知识的滋养。此次实践更让我感受到了北大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北大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大美华章!我坚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定能为法治建设与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