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日,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成功举办“国际法学的历史转向及其当代启示”讲座。讲座邀请耶鲁大学法学与历史学教授、耶鲁大学格雷斯·霍珀学院院长Samuel Moyn担任主讲人。讲座由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陈一峰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张康乐、陈晓航,北京大学法学院/海洋研究院博士后林兆然,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师资博士后黄蓬北参与评议。校内外多名师生现场旁听了讲座,反响热烈。
讲座内容
Moyn教授以其个人学术轨迹为引,阐述了“国际法学的历史转向”这一命题。Moyn教授指出,所谓“历史转向”的提法本身即值得反思,更多反映了国际法学者在特定时期选择历史路径的现象,而历史学者则始终根植于历史学科传统之中。Moyn教授分享了其2010年出版《最后的乌托邦:历史中的人权》(The Last Utopia: Human Rights in History)的经历,坦言当时主要旨在与史学界同行探讨人权的起源问题,其兴趣核心在于理解人权如何成为影响广泛的信念体系,而不是首先将其理解为法律概念。基于此项研究,Moyn教授提出一个核心观点:国际法学者在人权思想发展史上常扮演“趋势追随者”而非开创者的角色;理解历史对理解国际法至关重要,但反之则未必成立,尤其是在人权史领域。
Moyn教授进一步提出人权观念演进的“双范式”理论:“人权1.0”范式(1776-1789年间)以美法革命为标志,核心是公民通过暴力革命构建主权国家,其诉求聚焦于本土公民权利而非他者苦难。在这一时期,国际人权法尚未形成制度化约束力量。至“人权2.0”范式(1970年代),人权观念的内核发生转向:关注点移至他国民众苦难,核心目标转为对主权的限制与干预。非政府组织(NGOs)等新型主体崛起,通过“点名羞辱”(naming and shaming)、诉讼等非暴力手段推动跨国监督。国际法在此阶段约束国家行为。针对“为何人权在1970年代全球勃兴”的核心问题,Moyn教授提出创见:非殖民化运动实为旧范式的最后余晖,而新范式的诞生恰逢殖民体系瓦解、西方失去帝国治理工具后,将人权重塑为针对后殖民世界的道德干预机制,最终人权成为具有感召力的新型全球信念体系。
Moyn教授继而探讨其后续著作《不充分:不平等世界中的人权》(Not Enough: Human Rights in an Unequal World)的核心命题:社会权利的历史困境与福利国家理论的结构性矛盾。该书缘起于对马克思主义学者苏珊·马克斯(Susan Marks)批评的回应——她指出“人权时代”实则是社会正义愿景的衰亡期。Moyn教授通过追溯社会权利从法国革命到20世纪福利国家的发展,揭示关键悖论:社会权利在冷战后期成为国际法热点时,恰逢全球平等主义思潮消退与新自由主义崛起。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T.H. Marshall)的经典福利理论认为,通过提升民生“地板”(最低保障)自然压缩财富“天花板”(抑制不平等),形成“买一赠一”式的社会平衡机制。Moyn教授犀利指出该理论的根本缺陷:充分供给(sufficient provision)与平等分配(egalitarian distribution)实为两个独立维度。福利国家实践中,社会权利往往仅实现“点状贫困救济”,却未同步建立财富上限约束——结果导致“地板”勉强筑起的同时,“天花板”彻底消失(obliterated ceiling),国内不平等持续扩大。
最后,针对国际法学界兴起的“历史转向”方法论之争,Moyn教授深入剖析了历史学者与国际法学者的根本分歧与共识。他首先回应了安妮·奥福德(Anne Orford)在《国际法与历史的政治性》(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中的核心批评:历史学家陷入“经验主义”与“新形式主义”陷阱。Moyn教授指出:现代史学早已摒弃“纯粹客观”迷思,其研究本质具有明确政治关怀,这与批判法学者的反帝立场实为殊途同归。
在讨论环节中,张康乐助理教授指出自由主义国际主义存在多元形态,而陈晓航助理教授聚焦历史学者与国际法学者的对话困境,提出当前双方存在简化对方立场而复杂化己方立场的隔阂。林兆然博士后回溯了19世纪学科分化史,据此理解“历史转向”的动因。最后,黄蓬北博士后区分了历史视角和法律视角下的国际法史研究路径,认为在承认历史语境约束力的同时,必须保留国际法建构未来的规范力量。
主讲人介绍
Samuel Moyn是美国耶鲁大学法学与历史学教授、耶鲁大学格雷斯·霍珀学院院长。2000年,他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欧洲现代史博士学位(Ph.D.),并于2001年在哈佛大学获得法律科学博士学位(J.D.)。Moyn教授曾在哈佛大学任法学教授和历史学教授,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任欧洲法制史教授。他在法学领域的研究兴趣包括从历史和当代的角度来研究国际法、战争法和国际法律思想。在思想史方面,他涉猎各种不同的主题,尤其是20世纪欧洲的道德和政治理论,以及全球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