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北京大学法学院于2025年暑期组织8支思政实践课程团队、180余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思政实践基地开展实践课程教学。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党政班子成员全员带队前往一线,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选拔博士思政辅导员、高年级学生骨干作为助教,汇聚起思政实践育人的磅礴力量,引导青年法律人深入了解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自觉做法治建设的维护者与践行者,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壮丽篇章。同时,通过思政实践进一步推动北大法学教育与基层法治实践的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法治精神根基,8月25日至29日,北京大学法学院师生赴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开展以“汨水弦歌承法治,湖湘星火照初心”为主题的思政实践课程。实践团由法学院选留辅导员张一担任授课教师,2022级博士研究生袁晨风、2023级博士研究生解一然、2023级博士研究生徐申担任课程助教,17名选课学生共同参与。
深入基层法治,窥见法理经纬
8月26日上午,实践团一行赴汨罗市人民法院进行参访。1986年10月,汨罗法院成立了国内法院中首个行政审判庭,负责审理行政诉讼案件,开创了历史先河。三十余年来,当代中国的法治发展也验证了其设立行政审判的创新性、突破性、前瞻性。实践团师生参观了汨罗法院法治文化长廊、诉讼服务中心和图书馆。智能诉讼服务终端、在线调解平台……一系列智慧化设备正在切实提升群众参与诉讼的体验。师生们在参观过程中深入了解了“科技+司法”创新融合的基层法院工作模式。
参观结束后,师生共同前往行政审判庭旁听一起工伤认定行政案件的庭审。双方代理人围绕争议焦点依次展示证据、陈述观点,审判长及陪审员依法公正审理。庭审后同学们围绕本案的主要争议点进行了观点交流,力图将理论知识与实务相结合。此次旁听丰富了同学们对法律专业的认识,令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法律在实务中的应用。
随后,实践团师生共同参加行政审判工作座谈会。汨罗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芬出席会议并讲话,党组成员、副院长巢烨及院青年干警代表参加。会议由汨罗市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潘杰主持。
李芬院长致欢迎辞。她向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表达了对思政实践教育基地加深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殷切期许。她表示,汨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红色基因,汨罗法院作为全国行政审判第一庭诞生地,具有深厚历史积淀,近年来在府院联动、纠纷源头治理、科技赋能审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她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实践,真切感受基层司法的实践脉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夯实专业基础,明确时代赋予法学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巢烨副院长结合典型案例,系统梳理了汨罗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实践,重点介绍了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的“汨罗经验”。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汨罗经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张一老师在发言中表示,汨罗法院在行政争议化解、智慧法院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经验,期待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在双方携手努力下继续走深走实,共同推动法治建设发展。
在学术论文写作交流环节,三名博士生助教依次分享了自身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经验与认识,并与在场的青年干警们进行了积极、全面的交流和沟通,共同研讨了在实务与理论领域遇到的法律难题,双方在交流互鉴中收获良多。
8月27日,实践团参访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步入法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庄严厚重的法治浮雕墙。浮雕以生动的艺术语言,刻画了古今中外法治文明的重要瞬间,从獬豸辨曲直的古老传说,到现代司法为民的庄严场景,无声讲述着公平正义的永恒追求。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细细观摩,感受法治精神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发展,又如何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沃土。随后,实践团来到法院历史文化陈列馆,一件件疑难案件的破解、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法官故事,让师生深刻理解了法治建设的艰辛历程与时代担当,更坚定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信念。
夯实素养之基,培育栋梁之材
8月25日下午,实践团来到汨罗市罗江镇春雷学校开展普法宣教活动。岳阳市春雷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民办专门学校,成立于2004年2月。办学20年以来,春雷学校始终秉承着“感化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和谐一个社会”的办学宗旨,累计成功教育转化了12000余名青少年学子。
春雷学校校长周龙向师生介绍了专门学校的模式以及春雷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办学成就,带领师生参观了学校的文化长廊、名人墙和百草园,实践团一行了解了春雷学校的办学理念,深刻感受到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
随后,同学们和春雷学校的学子们进行了交流。春雷学子们从一开始的略显拘谨到积极提问、畅所欲言,倾诉自己过往经历存在的症结与难题,表达对未来的好奇和期许。实践团的同学们耐心倾听,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提供了解决成长中问题的一些方法,并对春雷学子们送上真诚的祝愿和建议,期待他们能够健康成长。随后,实践团师生一起观看了春雷学子的月度军事考核,实地感受学子们的蓬勃气势、学校的奋进氛围。
在汨罗江畔这片诗性与人文交织的土地上,春雷学校以教育者的情怀与法治的温情,为青少年点亮了希望的灯塔。通过实地参访,师生见证了学校“严管厚爱”的育人模式——既有规则重塑的法治教育,也有心灵唤醒的个性化关怀。这所民办专门学校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的深刻理念,也让北大法律人更加坚定了以专业力量服务社会、守护成长的使命担当。
探访华夏文脉,寻探求索之思
8月27日中午,实践团一行抵达岳阳市岳阳楼区,登临素有“江南三大名楼”之称的岳阳楼。岳阳楼俯瞰洞庭,遥对君山,自古便是文人骚客抒怀咏志之地。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儒家的忧乐精神镌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士人精神的高度凝练。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依次参观主楼、碑廊、怀甫亭,细细品味楼中楹联、题刻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登楼远眺,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尽收眼底,大家不禁遥想千年前范公挥毫时的胸怀与气魄,更在现实场景中体会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宏大格局与“进亦忧,退亦忧”的担当精神。同学们自发交流,探讨“忧乐精神”与当代法治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大家认为,范仲淹所倡导的“忧乐”意识,与当代法律人追求社会公正、守护百姓权益的职业伦理一脉相承。
下午,实践团前往汨罗市长乐镇。长乐古镇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即成集市,是汨罗江流域重要的商贸与文化节点,更是汨罗作为"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古镇明清街巷格局保存完好,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木构民居鳞次栉比,不仅见证了汨罗的经济发展与变迁,也承载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深入古镇街巷,沉浸式体验在地民俗生活。在一间传统铁匠铺前,同学们驻足观看老师傅打铁,锤起锤落间,展现了手工艺人坚守传统的匠心精神。
长乐古镇以"长乐抬阁故事会"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民间故事之乡"。实践团参观了长乐故事会展馆,系统了解了这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与文化内涵。故事会融合戏剧、杂技、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每年正月期间上演,吸引数万人围观,是长乐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体现。
实践团来到汨罗弼时镇的范式宗祠。范氏一族自北宋名臣范仲淹南迁以来,世代耕读传家,崇文尚德,留下了丰富的家风家训和精神遗产。宗祠内陈列着族谱、楹联与先贤事迹,其中最为耀目的,便是近代中国教育救国的倡导者范源廉与实业救国的开拓者范旭东兄弟二人,被誉为“范氏双贤”。
在范式宗祠的实地参访中,师生们深刻体会到范氏双贤身上所体现的“忧乐精神”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他们既是文化与教育的开拓者,又是民族工业的奠基人。继承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担当,亦与新时代“教育强国、科技兴国”的愿景高度契合。师生们纷纷表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青年学子更应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把个人事业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走好属于自己的“忧乐之路”。
8月28日上午,实践团抵达任弼时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任弼时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人之一,被誉为“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实践团成员来到任弼时纪念馆,感悟“骆驼精神”,追寻革命先辈足迹。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们依次参观了“革命足迹”“思想光辉”“人民楷模”等主题展厅,透过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献手稿和实物遗存,回顾了任弼时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从青年时期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领导工作,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战略决策与组织建设,任弼时同志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展现出共产党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风范。
实践团成员在参观过程中久久驻足,被任弼时同志简朴清廉的生活作风和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深深打动。师生一致认为,这种坚守信仰、勇于牺牲的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来源,也是新时代青年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8月28日下午,实践团一行走进屈子文化园。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以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屈子祠、楚辞碑廊前,师生们驻足凝视,感受到屈原以生命捍卫理想、以诗歌铭刻家国情怀的伟大精神。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屈原所代表的忠诚与担当,与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家国责任高度契合。同学们纷纷表示,屈子精神不仅是一种文化象征,更为法律人提供了精神滋养——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中,唯有坚守理想与责任,才能不断推动法治进步。
守护一江碧水,传承文化源流
作为实践课程的重要一站,师生走进位于长江岸边的“守护好一江碧水”首倡地展陈馆,这里铭记着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发出的殷切嘱托——“守护好一江碧水”,这一历史性指示为长江经济带发展锚定了绿色航向。展馆内,清晰的图表、鲜活的影像和生动的模型全方位展现了长江大保护所取得的深刻变革。曾经受损的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系统整体性修复成效显著,绿色转型发展成为广泛实践。这些实实在在的成就让师生深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强大生命力,更清醒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是时代赋予青年的光荣使命。
8月28日上午,实践团一行前往汨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参观调研。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依次参观了素质教育展厅、文明实践展厅,了解了汨罗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素质教育、基层治理、文明城市建设、志愿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在素质教育展厅内,实践团成员尤其关注该中心在青少年思想教育和公民素养提升方面的探索。展厅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与互动项目,展示了汨罗市开展的多样化活动。从青少年普法教育到志愿服务培训,从文明礼仪养成到社会责任培养,均体现了对“立德树人”的高度重视。大家深切体会到,素质教育不仅塑造个人品格,更为法治社会的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文明实践展厅中,讲解员向大家讲述了汨罗在新时代取得的文明实践成果,实践团成员感受到文明实践与法治建设相辅相成,在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学们纷纷表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仅是文明理念的传播窗口,更是联系群众、凝聚共识的重要桥梁,让大家真切地理解到“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
三湘大地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法学院连续三年组织赴汨罗市思政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实践课程。同学们深入法治一线,在理论与实务的思维碰撞中厚植法治信仰;探寻千年文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浸润心田;感悟基层发展,树立对基层民情、社情的立体认知。同学们将把充实的课程经历转化为日后的坚定意志和自觉行动,努力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将个人发展融入法治进步、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
【部分实践感悟】
2024级本科生 代瑞言:
汨罗市人民法院作为基层法院中的佼佼者,其多年来的法治建设与实践,让我切实地感受到了基层法治建设与基层司法的艰辛与不易,也同时坚定了我立志成为优秀法律人的信心。春雷学校之行则让我体会到基层百姓生活的百态与困苦,希望在这里学习的孩子未来能够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2024级本科生 袁溪濛:
这次汨罗之行,我们以脚步丈量信仰的高度。在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厚重的卷宗与庄严的法徽让我真切触摸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担当;行至“守护好一江碧水”展陈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犹在耳畔,长江岸线从疮痍到新生的壮阔蜕变,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文字化作眼前奔腾的碧波;登临岳阳楼,洞庭浩渺烟波间,“先天下之忧而忧”跨越时空,与我辈青年“国之大者”的使命在血脉中共振;深入长乐古镇,古老技艺在法治护航与创新滋养中焕发的勃勃生机,更深刻诠释了文化传承的时代密码。法治的根基、生态的脉动、文化的薪火、青年的使命——这一切在行走中交织、碰撞、升华,绘就了一幅震撼心灵的实践画卷。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定将把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知行合一的奋斗,在祖国大地上书写“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答卷!
2024级本科生 邓雅心:
从双范事迹,到任弼时纪念馆,再到屈子文化园,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到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伟大精神。双范探索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任弼时鞠躬尽瘁,为革命事业奋斗到最后一刻;屈原坚定不移,饱怀爱国之情……故事已久,却依然令我感慨敬佩。我们法律人也应当传承精神火炬,为法治建设、民族复兴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