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上午,当代著名法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Roy·L·Furman法学与领导力讲席教授劳伦斯·莱西格(Lawrence Lessig)以“人工智能与民主政治”为题,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学术报告厅作学术演讲。本次活动是北大法学院与北大数字法治研究中心主办的“数字法治的理论视野与实务前沿”暑期学校的特别活动,并获得北大法宝支持,在“法宝学堂”平台网络直播。北大法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戴昕担任主持人,中国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和北大法学院副教授胡凌担任与谈人。校内外学生、学者和行业实务专家160余人到场参加活动,反响热烈。
莱西格的演讲从其广为中国读者熟知的作品《代码》及书中的多元规制理论引入,指出该书提出的“代码即法律(Code is Law)”命题被口号化后,逐渐在流行意义上遭到误读。他强调,所谓“代码即法律”,并不是说掌握代码或技术的人应被允许为所欲为、甚至创造自己的法律,而是说代码在客观上会像法律一样对行为产生规制作用,但这种规制作用本身未必合法或有正当性,就好像国会或政府制定的“法律”也可能没有合宪性一样。
莱西格认为,在美国,相比于法律、社会规范和代码,市场实际上是最强势的规制因素,代码背后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导致当前美国政治体制所面临危机的根源。除了人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操控舆论的情况之外,科技公司基于广告和流量的商业模式,在不经意间瓦解了经典民主政体有效运行的社会前提,即民众对重要事实分享共同认知。而当人们各自都只生活在算法为自己定制的“真实”之中时,政治分裂和极化就会加剧,甚至导致类似2021年1月6日美国国会骚乱事件那样的危机。
莱西格进一步指出,在更宏大的理论层面,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当代的现象,人类作为“自然智能”,一直都在不断尝试创造能够服务于其自身目的的“人造物”,包括政治组织、企业乃至科技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但在此过程中,由于相关人造物的工具理性程度通常都高于其创造者本身,因此创造者对创造物寻求控制——民众控制政治组织、政府控制企业、企业控制技术——时总会面临困难。莱西格认为,当前美国的困境即来源于政治被商业利益和商业模式反噬,而新型人工智能有可能加剧这一风险。如果要实现有效应对,可以考虑借助有针对性的税收机制、促进未成年人保护、强化企业披露等方式,推动科技公司改变商业模式,并参考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公民议事机制,补充、修正内涵诸多制度性弊病的选举体制。
在与谈环节中,戴昕对“代码即法律”的理论命题受到广泛误解的情况表达了共鸣,并指出莱西格教授对市场成为主导性规制力量的观察,与《代码》一书中提及的“西海岸代码”与“东海岸法典”之争构成呼应。他同时认为,莱西格演讲涉及“异化”论题,而技术影响的前景存在悲观与乐观两种可能性。张凌寒指出,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社会对人工智能风险的认知和关切存在文化差异。在中国语境下,民众最关心的不是人工智能的政治冲击,而是其为生产和生活可能带来的价值与效用。张凌寒认为,这种风险感知差异可能与社会制度安排相关,有效的监管可以平衡技术发展与社会稳定。胡凌指出,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社会生产模式,既带来了效率提升,也带来了权力集中,而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互联网发展的延伸,它放大了互联网原有的问题。胡凌认为,面对今天的问题,需要更根本地变革互联网,重新思考技术如何服务于人的发展,这是关乎人类如何重建彼此关系的哲学命题。
莱西格感谢了各位与谈人的评论,指出其作为一位长期观察中美社会发展的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末第一次到中国以来,亲眼见证了过去三四十年里中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而这与相同期间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水平停滞不前形成强烈反差,后者正是当前美国社会普遍焦虑的根源。他认为,美国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其现有制度能否有效约束技术权力?尽管现状令人担忧,但莱西格认为全球范围内一些基层实践正孕育新的可能性;通过在小规模社群中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减少对技术平台的依赖,或许可为下一代人守住重要价值。
在现场观众互动提问环节后,本次演讲活动圆满结束。
主讲人介绍
Lawrence Lessig
哈佛大学法学院罗伊·L·富尔曼法学与领导力讲席教授
劳伦斯·莱西格现任哈佛大学法学院罗伊·L·富尔曼法学与领导力讲席教授。任教哈佛之前,莱西格曾在斯坦福大学法学院任教并创立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并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莱西格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和管理学学士、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以及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他曾担任美国第七巡回上诉法院理查德·波斯纳法官和美国最高法院安东宁·斯卡利亚大法官的法官助理。
莱西格教授是平等公民组织(Equal Citizenship)创始人及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组织创始理事会成员,同时担任安盛研究基金科学委员会委员。作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哲学学会会员,莱西格教授曾获得包括威比奖、自由软件基金会自由奖、《科学美国人》50强奖项及Fastcase 50奖等多项重要奖励。他被《纽约客》誉为“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知识产权思想家”,并在最近十余年关注研究制度性腐败问题。
莱西格教授的重要著作包括《忠诚与约束:最高法院如何解读美国宪法》(2019年)、《迷失的共和国:金钱如何腐蚀国会及其遏制方案》(2011)、《混搭:混合经济中的艺术与商业繁荣之道》(2008)、《代码2.0》(2006)、《自由文化》(2004)、《思想的未来》(2001)等。
“数字法治的理论视野与实务前沿”
暑期学校介绍
为响应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年”主题,推进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相关新兴法律议题的学术研究与实务交流,拓展法学专业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的学术视野,提升其结合新型技术工具开展前沿研究的能力,北京大学数字法治研究中心于2025年7月7日至9日举办了首期“数字法治的理论与实践”暑期学校。本次暑期学校为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由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法宝)和长春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协办支持单位。暑期学校期间,北大数字法治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及校内外高水平专家,以理论研讨、实务论坛和智能工具应用实训等形式,为参与本次活动的学员进行授课和指导,为其提供了接触本领域国内外前沿新知、共同切磋学习研究心得的平台。